更新于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

系统2也有一个自然的速度。大脑没有专门处理某项任务时,你可以分些精力随意观察自己周國发生了什么。除非你非常小心谨慎,或者自我意识很强,否则观察周围环境或大脑的活动是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的。边散步边思考其实是一件很轻松、很惬意的事,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些活动似乎在争夺系统2有限的资源。例如你正在进行与慢思考有关的活动。

加快散步速度会完全改变我的散步体验,因为加快速度会使我的连贯思考能力明显下降。沿着小路快速行走不仅要付出体力,还需要大脑的自我控制,以防止自己减速。自我控制和仔细恩考很明显要抢夺努力的有限预算。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

好在并不是所有认知工作都令人厌恶,有时并不需要意志力的支撑,人们也能花很长时间和大量精力进行一项工作。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这种状态命名为心流。体验过心流的人将其描述为“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心流巧妙地区分了两种努力形式:对任务的关注和对注意力的严格控制。然而在心流状杰下,集中注意力关注吸引人的事并不要求自我控制。因此,我们要将所有资源都用于手头上的任务才好。

忙碌而疲惫的系统2

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是大脑工作的形式。但是,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到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从于诱惑。系统2在忙碌时,系统1对行为的影响会更大。而且,系统1也更偏爱甜食。

当人们忙于认知活动时,更有可能作出自私的执择,会用带有性别歧视的字眼,并在社交场合作出肤浅的评判,记住和重复这些数字会减轻系统2对行为的控制,当然,认知负担不是自我控制减弱的唯一因素。喝几杯酒,或者一夜没睡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早起的人的自我控制力会在晚上受到影响,而夜猫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则会在早晨受到影响。过多关注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的结果,就会给其短时记忆增加毫无意义的思想负担,进而影响其整体表现。结论非常明显:自我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换种说法就是,控制思想和行为是系统2的任务之一。 所有自主努力的不同形式——认知上的、情感上的或者身体上的——至少都抽取了一部分自我控制的能量。

刻意掌控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很辛苦。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 (ego depletion)。自我控制的情形和任务很多,很复杂。这些情况既包含思想斗争又要抑制自身倾向的需求,自我损耗的前兆也多有不同。很多实验表明:对系统2有高需求的活动需要自我控制,而发挥自我控制力既有损耗又很枯燥。与认知负担(是指人们忙于认知活动)不同,自我损耗至少会令人丧失一部分动力。

在一项任务中控制自我后,在另一项任务中就不想再努力,但事实上,只要你真的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在几次实验中,如果受试者有强大的动力抑制自我损耗的影响,他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鲍迈斯特小组最惊人的发现就是,大脑能量这一概念不仅仅是个比喻。神经系统消耗的葡萄糖比身体其他部位消耗的都要多,而且需要付出脑力活动的成本显然要比葡萄糖高。在积极进行复杂的认知推理或者忙于要求自我控制的任务时,人的血糖就会下降。这种情况和短跑运动员在短跑时肌肉中的葡萄糖储备量下降是相同的。这一概念的大致含义是,自我损耗的影响能通过注射葡蔔糖得到缓解,而且鲍迈斯特和他的同事们也通过几个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设。

懒惰的系统2

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球拍和球共花1.10关元。

球拍比球贵1美元。

问球多少钱?

你会马上想到一个数宇,这个数字当然就是10,即10美分。这道简单的难题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能引出一个直觉性的、吸引人的但却错误的答案。

很多人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显然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

摆脱这种现象需要作出努力,因为坚信自己的观点,认为“这是对的,是对的”,便使人很难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逻辑,大多数人根本不愿费力去想明白这个问题。这个实验使我们对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推论丧失了信心,它使我们认为,当人们相信某个结论是正确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相信支持这个结论的论证,哪怕这些论证不正确。如果系统1也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们总会先得出结论,然后才进行论证。

聪明的人在大多数事情上的表述上比其他人表达得更好。聪明不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记忆功能是系统1的一种属性。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放慢速度,在记忆中积极搜寻所有可能相关的事实,就像他们在球拍和球的问题中可以放慢速度验证直觉性答案一样。不同的人仔细核对和搜索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这是系统2的一个特征。

在这些小实验中,答错问题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原因是精神动力不足,而不是努力程度不够。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满足于现成的答案而不想去思考。用“懒惰”來形容这些年轻人的自我检测及其系统2似乎有些刻薄,却并非不公平。避免思维上懒惰的人可以被叫做 “勤快人“。他们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

智力、控制、理性

研究者曾经用各种方式来检验思考和自我控制之间的联系。有些研究者通过询问相关问题来论证其联系:如果分别根据自我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将人们分成不同等级,那么不同个体在这两个排序中是否会处于类似的等级呢?

俄勒冈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从几个方面研究了认知控制和智力之间的联系,包括通过提升对注意力的控制力来提升智力的做法。测试者发现,注意力训练不仅可以提升这些孩子的执行控制能力,而且他们在智力测验中的笔试成绩也提高了,并且这种提升的状态可以维持几个月不变。回一个小组所作的其他研究确认了参与了注意力控制的具体基因,表明家长的教育方法也会影响这种能力,研究还证明了,儿童控制其注意力的能力和控制其情感的能力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这场心理剧中的两个角色有着不同的“人格”。系统1是冲动,凭直觉的,而系统2则具备推理能力,它很谨慎,但对一些人而言,这个系统2也是懶惰的。 我们从不同人的不同特点中发现了相关性:有些人倾向于系统2,而有些人则更接近于系统1。这个简单的测试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惰性思考的特点。

基思.斯坦诺维奇与其长期合作者理查德•韦斯特首先提出了系统1和系统 2这两个术语,他们用多种不同的方式问受试者同一个基本问題:为仕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判断成见的影响?斯坦诺维奇在《理性和反思性思维》一书中阐明了他的观点。他对系统2的两个部分作了明确区分,斯坦诺维奇称其为泾渭分明的两种“思维”。其中一种思维负责的是慢思考和要求很高的计算活动。有些人在这些脑力活动中比他人做得更好,他们在智力测试中超越他人,并且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上时,他们往往更快、更高效。不过,斯坦诺维奇认为,高智商并不能消除成见。要想消除成见,还需具备另一种能力,他称其为理性。斯坦诺维奇对理性之人的定义和我之前说到的“勤快人”有相似之处。他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应当将理性和智力区分开来。在他看来,肤浅的或者惰性思考是一个反思缺陷,是一个理性错误。这是个引人注目且发人深省的想法。为了论证自己的想法,斯坦诺维奇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在某种情况下,球拍和球的问题以及此类问题比传统的智力测验(比如智商测试)更能反映出我们对认知错误的敏感度。 关于智力和理性之间的区别是否会引出更多的新发现,时间最终会告知我们答案。


There is only one tru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京ICP备202300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