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系统1的特点
- 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就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当发现(搜寻)特殊形式时,能接受系统2编控来调动注意力。
- 在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 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连贯形式。
- 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 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一个插曲如果反复出现就不那么令人掠喜了)。
- 推断原因和意图。
- 忽略歧义,按捺住心中的疑问。
- 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事实)。
- 作一些基本估测。
- 通过常态和原型(它们不是一个东西)来表现集合。常态就是经常发生的状态,接近于平均值;原型是指集合在更加抽象层次上的表示,不涉及具体数量。
- 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比如音量的大小)。
- 真正去计算,而不是空想(思维的发散性)。
- 有时用简单点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法)。
- 对变化的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景理论)。
- 对可能性作出过高估计。
- 对数量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
- 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
- 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系统1代表了直觉,它给出的其中大多数直觉都是正确的,但有时也会产生系统性偏差。
系统2的功能
- 主动搜寻记忆
- 复杂计算功能
- 比较功能
- 规划功能
- 决策功能
- 两个系统相互作用时,抵制系统1的建议,使事情放缓,进行逻辑分析
- 自我批评
但在态度方面,系统2更像是系统1各种情感的赞许者而非批评者,也可以说是其各种情感的转让者而非实施者。它搜寻的信息和论据多半局限于与已有看法一致的信息,并不着意对其进行调查审核。积极且追求连贯的系统1为要求不高的系统2提供了各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