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于 

序言

本书作者创造了很多全新的名词,提出了一套新的大脑思考的框架——我们的思考可以分为快思考和慢思考。他们认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并详细讨论了它们的特点。

他们的这个框架挑战了长期未受到质疑的观点:原来社会科学家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人性。20 世纪70年代的社会科学家广泛接纳了两种观点:第一,人大体而言都是理性的,其想法通常也是合理的。第二,恐惧、喜爱和憎恨这样的情感能够为人们失去理智的大部分情形作出解释。本书作者认为:正常人思考时出现的系统性失误,认为这些失误是由认知机制的构造造成的,并非由情感引起的思想腐化导致的。

大脑的工作方式

大脑的工作方式分为两种:快思考、慢思考。

快思考

快思考是从意识经验中得来印象和想法。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的印象和想法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而人们是感知不到这一过程的。印象、直觉、决策,所有这些脑力活动都在无声地进行者。快思考既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后形式,比如专家式的和启发式的,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

启发式直觉的形成与缺陷:

  1. 人们容易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简单地说就是经验法则)来作艰难的判断。对经验法则的依赖必然会导致人们判断时的成见(系统性失误)。

  2. 依靠记忆作出判断(可得性法则)。人们是根据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容易程度来估测事情的重要程度的,常被提到的话题就在脑中变得鲜活,而其他的则会慢慢被进忘。

  3. 但现在关于启发法还有一种更宽泛的概念,这一宽泛的概念是一个重大进步,即情感因素在我们对直觉判断和决策的理解上发挥了比以往更大的作用。判断和决策是直接受好恶这样的情感所左右的,没有什么思付和推理可言。

但是,人的启发式直觉是有缺陷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跟着印象和感觉走,凭直觉引导行事,而且我们觉得这种直觉和偏好很可靠,这种自信通常也是正当合理的。不过,也不尽然。我们经常在自己出现失误的时候还信心满满,此时,旁观者往往比我们自己更容易发现这些失误。我们的大脑容易受系统性误差的影响。比如,我们特别容易相信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果,而且研究中对观察样本的收集也不足。又比如,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专家式直觉的形成:

然而,必须声明,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并非所有的直觉性判断都是通过启发法而产生的。一个反例就是,专家们的直觉往往很准确,这种准确性与其说是启发法在发生作用,还不如说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如果某个人有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么根据问题的提示,他可以去搜索到大脑中存储的专业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他就能给出答案,头脑中形成的直觉性解决方案也很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专家在新情境中能察觉熟悉的因素,并且采取十分得体的做法来顺应这种情境,这便是正确的直觉。

慢思考

它不是大脑的典型工作方式。有时候,我们无法自然地凭直觉我出问题的解决方素一一不论是专业的解决方法还足启发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想要找到一种更慢.更严道、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这就是慢思考。

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系统1,系统2启发法与偏见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选择与风险两个自我。最后会对全书做一个总结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详细说明了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受控制运作的区别,并且说明了系统1的核心,即联想记忆是如何不断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作出连贯的解释的。 关于直觉性思考的自主且无意识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程度,以及这些自主过程如何能解释判断的启发法等问题,作者会试图说出自己的见解。目的是要引入一套用手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语言。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統计型思维。 我们思考时总是会把多种事情联系起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 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

第三部分

本书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則。 1979年,阿莫斯和作者发表了关于前最理论的决策模式。此部分在双系统下对前景理论的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余下的几章讲的是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做出决策的几种方式。可悲的是,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表现出框架效应,即决策的制定往往因为对所回答问题不合逻辑的选择而受到影响。系统1的特征完全能解释这些观察结果,这对标准经济学所倾向的理性假设发起了很大的挑战。

第五部分

第五部分是近期研究中关于两个自我的区别性描述,即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两者间没有共性,例如,我们可以让人们体验两种痛苦。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要更痛苦, 因为体验的时问更长。系统1有一大特点,即记忆的自主形成是有其原则的,如此一来,较为痛苦的那段体验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 所以,此后当人们选择要回想哪段经历时,他们自然会受记忆自我的引导,将其自身(即经验自我)处于不必要的痛苦中。两种自我间的区别被用来测试人的幸福感,而我们发现使经验自我快乐的事不一定会让记忆自我满足。两种自我同时存在的个体要如何去追求幸福。 这一问题引起了把居民的幸福看做政策目标的个人和社会的众多思考。

结语

最后的章节是按倒叙来探索本书所述的三个区别的: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古典经济学和和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借鉴而来)的区别,以及自主的系统1和需费脑力的系统2的区别。 书中还谈及了有价值的闲谈的好处,以及哪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

好句摘录

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我们很难对自己的信念和需求产生怀疑,越是在最需要质疑自己的时候越难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真知灼见中受到启迪。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推想朋友和同事会对自己的选择作何评价.而这些预先推断的中肯程度和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别有见地的闲谈有所期待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的强大动力,其作用比新年计划更大,更能提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能力。


There is only one tru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京ICP备202300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