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于 

你的直觉可能是错觉

在头脑清醒的时候——甚至在思绪并不那么清晰的时候一一你的大脑一直在进行着多重运算,这些运算可以保留和更新一些关键问题的答案。例如:有什么新情况吗?存在危险吗?事情进展得顺利吗?我需要转移注意力吗?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投人更多的精力吗?你可以将大脑想象成飞机驾驶座舱,里面有一套刻度盘,上面显示着这些重要变量的当前数值。系统1会自动对当前这些数值进行评估,因为这些数值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快定是否需要系统2提供额外帮助。这套刻度盘中,其中一个刻度盘测量的是认知放松度。认知放松度介于“放松” 和“紧张”之间。

放松是事情进展顺利的标志一一没有障碍、没有新情况、没必要转移注意力或投入更多精力。紧张说明存在某种问题,需要不断调动系统2参与其中。如若事情进展不顺利,你便处于认知紧张状态中。认知紧张同时还受当时的努力程度和未得到满足的需求的影响。 令人惊讶的是,一个简单的认知放松过程却与有着多种输入和输出活动的庞大网络相联结。 图1对此作了解释。

图1:一个简单的认知放松过程却与有着多种输入和输出活动的庞大网络相联结
图1:一个简单的认知放松过程却与有着多种输入和输出活动的庞大网络相联结

图1说明,如果一个句子印刷清晰,或是被多次重复,或是已经深植于脑海,人们就能在认知放松的状态下顺畅地将其解读出来。听别人说话时,如果心情好,或者咬一支笔迫使自己 “笑”,都能使认知放松。反之,若说明书印刷模糊,颜色浅,句子冗长,语言晦涩,也许心情也不好,甚至在皱眉,这些情形都会使人处于认知紧张状态。

造成这种放松或紧张状态的不同原因会相互影响。处于认知放松状态时,你有可能心情不错,因此会喜欢你亲眼所见的事物,相信你亲耳所闻的消息,相信你的直觉,感到当时的状态是舒适而熟悉的。此时,你的想法也有可能相对随意、肤浅。当你感到紧张时,你更有可能警惕、多疑,会对手头上的事情投人更多精力,感觉局促,较少犯错,但你的直觉和创造相较平时会下降。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错觉这个词会让人马上联想到视错觉,因为我们都很熟悉那些令人产生误解的图片。不过,并不是只有视觉才会产生错觉,记忆也容易产生错觉,并且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熟悉感有着简单而又强烈的“不可复返性”,这种“不可复返性”,似乎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直接反应。其一大特性便是错觉。 正如雅各比和他的许多同事所说的那样,再次见到曾经见过的词时会更容易识别出来——无论是在你面前一晃而过或是在嘈杂的环境中让你指认,你都能更加轻松地识别出这些词,而且你读出这些词的速度要比读出其他词快(快百分之几秒)。简而言之,当你指认一个早已见过的词语时,会感到更加放松。正是这种放松使你产生了那种熟悉的感觉。

图1给出了检测这一观点的方法。挑选一个全新的单词,使其更容易被识别,它就更可能具有不可复返性。 的确,如果你在测试前几秒时无意中瞥见了一个新词,或是在一张单词列表中看到了这个词,它跟表中的其他单词就形成了强烈对比,你也更有可能觉得这个新词很眼熟。这样的联系在相反的情况下同样适用。假设你看到了一张多少有些模糊的单词列表,其中一些单词非常模糊,另一些要稍微清楚一点,你的任务是挑出比较清楚的单词,此时你最近见过的单词就会比那些你不熟悉的单词看起来更清晰。引发认知放松和认知紧张的各种方法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你可能井不十分清楚是什么让认知更为放松或更为紧张。这也是熟悉感造成错觉的原因。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总的原则:系统1让人产生熟悉感,系统2依靠系统1产生的这种熟悉感来作出正误判断。

我们还可从图1中得知,如果某个判断是基于认知放松或认知紧张作出的,那就一定会造成错觉。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权威机构和营销商都深谙这个事实。然而,心理学家发现,你不必完整地重复某件事情或某个想法,即使只说一部分,人们也可能相信你的话。只要熟悉其中一个短语,就会觉得对整个陈述都很熟悉,也会因此对陈述内容信以为真。如果你记不清楚某个陈达的来源,也无法将其与自己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时你就别无选择,只能跟着认知放松的感觉走了。

假设你需要写一则能让接收方相信的消息,当然,这则消息是真实的,但人们并不一定相信它是真的。此时,你完全可以利用认知放松来帮助自己,真相错觉的有关知识也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来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

这些建议总的原则是,任何缓解认知紧张的做法都会对你有所帮助,所以,你首先应该让字迹更清晰。其次,你的信息应该印刷在质量较好的纸上,井且文字和背景间的反差要达到极致。如果你使用彩色字体的话,亮蓝或大红的文字会比绿、黄、灰蓝等色调更容易让人相信文字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时就言简意赅吧。 在一篇名为“不切实际地运用华丽辞藻的后果——使用长句毫无必要”的文章中,我的同事奥本海默指出,用浮夸的语言来表达熟悉的概念是一种智商低下、可信度差的表现。

除了应该保持消息简洁外,还应使其易于记忆。 如果可以的话,将你的想法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人们会更容易相信你的话。押韵的格言比没有韵脚的格言显得更加深刻。

最后,如果你需要引用一些内容,选择一些容易上口的名字谁没错。 在一项实验中,我们发现,相比名字拗口的经纪公司的报告,观测者更相信名字上口的经纪公司的报告。记住,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不愿付出努力。如果可能的话,消息的接收方会离所有需要付出精力的事物远远的,包括名字复杂的信息源。

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得意忘形。如果你的信息是明显荒谬的或是与接收方已知的事实相左,那么即使你把高质量的纸、鲜艳的颜色、押韵和简单的语言全都用上,也很难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做这些实验的心理学家并不认为其他人是愚蠢和容易骗的。他们认为,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受系统1 所产生的印象指引,但我们通常不知道这些印象从何而来。你怎么知道某个陈述是否正确呢?如果信息富有逻辑性、与你所持的信念或偏好有联系,或是源自你信任和喜爱的信息源,你便会有认知放松之感。但问题在于,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你感到放松,包括字体的清晰度和优美的韵律,你无法轻易找到这些感觉的来源。 这便是图1带给我们的信息:放松或紧张之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难以将它们理清。 虽然这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人在备受鼓舞去洞察真相时,就能克服一些导致真理错觉的外在因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系统2都会采纳系统1的建议,并继续运作。

紧张和努力

联想关系的对称性是讨论联想连贯性的首要主题。当人们将铅笔咬在嘴里或是把球放在眉心使自己“微笑”或“皱眉”时,也会感受到平时那种微笑或皱眉时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自我强化的相互作用同样也能在认知放松的研究中有所体现。一方面,当系统2参与到那些需要努力的事情中时,我们就会感到认知紧张。另一方面,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认知紧张都有可能将系统2调动起来,改变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使他们不再随意且凭直觉做事,而是转向更加专注的分析性思维。无论认知紧张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它都更有可能激发系统2来抑制系统1 所给出的直觉性答案。

《大脑一放松,脸上现笑容》这篇文章描述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受试者快速浏览一些物体的图片,在播放其中一些图片时,先在整个物体出现之前用快得令人难以察觉的速度呈现其轮廓。研究发现,受试者在识别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时会相对容易。实验人员对受试者面部肌肉的电脉冲进行测量,来记录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细微而短暂的表情变化,井由此测出受试者的情绪反应。不出所料,当图片上的物体更容易识别时,人们会微微一笑,眉头舒展,可见认知放松与良好的感觉相互关联似乎是系统1的一个特点。

图1所示,重复能引发放松状态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著名心理学家扎伊翁茨曾潜心关注重复某种刺激和这一刺激最终带来的轻微情感波动之间的关系,他称之为曝光效应。在密歇根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这两所大学的校报上所做的实验是我最满意的实验之一。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一个类似广告的板块出现在校报的头版上,上面写着以下某个土耳其语单词(或像土耳其语那样发音的单词):kadinga。 saricik, biworjni, nansoma, iktitaf。这些词语重复的频率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只出现过一次,另外一些分别出现过2次、5次、10次和25次。(在其中一所大学校报上出现得最多的单词在另一校报上出现的频率则最低。)没有人就这个问题作出解释,如有读者询问,得到的回答都是:“买下这个板块的人不愿透露身份。”当这一系列神秘的广告结束后,研究人员在校园内散发调查问卷,询问学生对每一个士耳其语的印象,是有“好然”还是很“反感”。结果令人惊奇:相比只重复了一两次的词,受试者对那些重复次数较多的词更有好感。通过使用汉字、人脸和任意形状的多边形所做的实验也都再次证实了这一发现。

曝光效应并不依赖对熟悉程度有意识的体验,事实上,曝光效应完全脱离了意识:当重复的单词或图片迅速闪过,快到观察者根本没有意识到看见它们时,观察者同样还是更为喜欢重复率高的单词或图片。现在我们应该清楚的是,系统1能对系统2意识不到的那些事的印象做出回应。事实上,当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看见了刺激物时,其曝光效应会更强。

扎伊翁茨声称,这种只要不断重复接触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现象,可推及所有动物身上。要想在一个危机层出不穷的世界生存,一个有机体对新奇刺激应该道镇回应,随时保持警惕和逃离的状态。若一种动物对新奇的事物没有心存戒备,其生存概率就会很低。然而,如果了解到这个刺激物是无害的,最初的谨慎便会渐渐消失。扎伊翁茨称,曝光教应的产生是因为一个刺激的重复曝光并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样的刺激最终会成为一个安全信号,而安全的就是好的。

扎伊翁茨为他的研究项目作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总结:

      重复曝光的结果有益于机体适应其所处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环境。这一效应能使机体鉴別出安全的物品和栖息地,是最为原始的社会性依附的基础。因此,重复曝光构成了社会組织和社会整合的基础,而社会组织与社会整合又是心理稳定与社会稳定的基础。

积极情感和系统1的认知放松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

轻松、心情和直觉的联系

1960年前后,一个名为梅德尼克的年轻心理学家认为他已发现了创新的本质。他的观点虽然简单却很有力:创新与出众的记忆力有关(创新是极佳的联想记忆)

他设计了一个测试,名叫远隔联想测验,这个测验直到今天还常常被用来研究创造力问题。

近些年来,由德国心理学家组成的几个研究小组都曾对远隔联想测验作过研究,对认知放松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一个小组提出了两个问题:在人们知道答案是什么之前,能否感知随意三个词是否有一个共同的联想意义?心情对这项任务有何影响?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他们首先让受试者花几分钟时间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那些快乐或是悲伤的片段,这个回想的过程使一些受试者感到快乐,而让另外一些人感到悲伤。然后,他们向受试者展示一连串三个为一组的词语,这些组词语中有50%是组内的词语有一定联系的(比如潜水、灯光、火箭),而其余50%的组内词语则没有什么联系(例如梦、球、书)。随后,实验人员要求受试者快速按下两个键中的一个来表明词语是否有共同联系,按键时间限定在两秒以内。如此短的时间内,这些受试者根本无法找到问题的答案。

实验带来了很多惊人的发现。第一个令人惊讶的地方是,参与上述实验的受试者猜测所给问题答案的准确率要比他们随便选出答案的准确率高很多。这个结果很让人吃惊。很明显,认知放松感被联想机制中一个微弱的信号激发起来,这个信号在组内三个词语的关联得到还原之前就已经“知道”它们是相关的(有共同的联系)。

认知放松在这种判断中起到的作用也在另一个德国小组的实验中得到证实:提高认知放松(启动、清晰的字体、事先看到词)的操作同样能增加人们将词视为相互联系的可能性。

另一个重大发现是,人的心情在这项直觉性任务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验人员用电脑编写了一个“直觉参数”用于检测准确性。他们发现,通过让受试者想一些愉快的事,使他们在测试之前有好心情的话,猜测的谁确率会提高一倍。一个更引人注目的结果是,心情不好的受试者完全无法准确地完成这个直觉性任务,他们的猜测还没有随便选择的准确率高。心情显然能够影响系统1的运行:当我们不舒服和不开心时,就会丧失自己的直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好心情、直觉、创造力、轻信以及对系统1不断增强的依赖性形成了一个关联群集。悲伤、警觉、怀疑、分析方法以及不断增强的努力程度等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好心情使系统2放松对行为的控制:当人们心情好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但也会放松警惕,易犯逻辑性错误,这种关联与曝光效应一样,在生理上也讲得通。好心情是事情进展顺利的信号,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卸下防备并没有什么影响,坏心情则说明事情进展不那么顺利,有可能存在威胁,必须要保持警觉。认知放松与愉快的感觉互为因果。

正如很多科学家所言,虽然我们证实了好心情、认知放松和对连贯性的直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虽然认知放松与微笑同时出现,但一定是好心情引1发了连贯的直觉反应吗?答案是肯定的。已经有实验证据证明了这个论点。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关于系统1自动运作的知识。我们现在掌握的很多知识听起来像是三四十年前的科幻小说。无论是模糊的字体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判断,还是提高认知能力,或是人们对每组三个词的认知放松感引起的情感回应会唤起他们头脑中的连费印象,这些都不再难以想象。心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There is only one tru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京ICP备202300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