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系统1与系统2的行为与注意力特征
我们进行快思考并做出反应并不需要刻意的努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与此相对地,慢思考的过程是脑力工作,需要刻意、努力并且有序地进行。 慢思考也不仅是大脑活动,身体也会参与其中,慢思考时你的肌肉会紧张,血压会上升,心跳会加速,瞳孔也会扩大。
书中由心理学家基思 •斯坦诺维奇 (Keith Stanovich)和理查德.书斯特 (Richard West)率先提出的术语,用以人说明大脑中的两套系统(快思考与慢思考),即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倒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这两种系统各有千秋,各司其职。本书的重点在系统1。
系统1是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这种印象和感觉是系统2中明确信念的主要来源,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抉择的主要依据。系统1的自主运作诱发了极共复杂的理念模式,但只有相对缓慢的系统2才能按部就班地构建想法。在系统运行时,系统1中随性的冲动及其诱发的联想都会受到抑制。
系统1的活动都是自主发生且毫不费力的。 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的本能一样。我们生来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能够认识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会害怕蜘蛛,思维时快时慢。大脑的其他思维话动也因长期的训练而变得快速自主。系统1除了能将我们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之外,还能使我们掌握一些技能,比如看出并理解一些社交场合的细微差别。有些技能只有专家才能掌握,比如象棋中出奇制胜的那几招,而其他的技能,普通人都能掌握。
我们在审视自己时,往往更容易采用系统2,认为自己头脑清醒,富有逻辑,抱有信仰,善作执择,能够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和该做些什么。系统2的运行体现在行动中。
有一些大脑活动是完全无意识的,但另外一些需要注意力参与。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系统都对注意力有控制作用。 确定声源位置通常是在系统1控制下的无意识活动,随后系统2会立即被激发,产生有意识的注意力。拥挤的派对上,你也许会对大声而无礼的谈话置之不理,不过,即使你的头没转过去,你的注意力也已经转移过去了,哪怕只有一会儿。但是,要想将注意力从不想关注的对象上转移开来也容易,去关注另一个目标即可。
系统2的运作是高度多样化的,但所有这些运作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系统2具有某些改变系统1运作方式的能力,通过控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一般自主运行功能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些改变。例如,在繁忙的火车站等亲戚时,你若是刻意去找某位头发花白的妇女或是长着胡子的人,即使隔着一段距离你也很可能发现自己的亲戚。
在需要注意力参与的事例中,没有哪件事情是水到渠成的,你会发现始终如一地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一直耗费精力。“注意力要集中”,这个耳熟能详的短语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你将原本应分配给某些活动的注意力分散开来,如果分散掉的注意力有限,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你想透支你的注意力,将其过度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结果就会失败。这证明了有些费脑力的活动会相互影响,也说明了为什么同时进行几项活动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每个人都能多多少少地意识到注意力是有限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为此作出妥协。当人们太过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也不例外。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薇了这些事的事实。
系统1与系统2的合作——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是自主运行,而系统2 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运行时只有部分能力参与。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通常情况下,一切都会顺利进行,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是毫无保留地接受系统1的建议。因此,你一般会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并依自己的想法行动。通常情况下,这样也挺好的。
当系统1的运行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持,请求系统2给出更为详细和明确的处理方式来解决当前问题。系统2在系统1无法提供问题答案时,就会被激活。当你遇到令人吃惊的事情时,同样会感到自己有意识的那部分注意力会瞬间激增。如若事物违反了系统1所设定的关于世界的模式,系统2同样会被激活。
“猩猩”的实验表明,想要察觉到令人惊讶的刺激物,就要对其予以关注。 然后, 那种惊讶会激发并引导你的注意力:你会将目光集中在令你膛目的对象身上,并在记忆中搜寻此事令人惊讶的原因。系统2还会起到持续监督你自身行为的作用——有了它,你在生气时也能保持应有的礼节;有了它,你在夜晚开车时也能保持警惕。当你就要犯错时,系统2就会受到刺激,加速运作。回想一下,在冒犯别人的话即将脱口而出时,想把话咽回去是多么困难。总的来说,你(或你的系统2) 所想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系统1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系统2便会接手难题,系统 2出马,所有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系统1和系统2的分工是非常高效的:代价最小,效果最好。通常情况下,这种分工很有效,因为系统1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它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怡当的。然而,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作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系统1还有一个更大的局限,即我们无法关闭它。如果看到屏幕上显示一个你认识的单词,你就能读出这个词——除非你的心思完全不在它上面。
系统1和系统2发生矛盾——冲突与自我控制
自主反应和控制这种反应的意图之间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在生活中极为普遍。 系统2的众多任务中就包括抑制系统1产生的这些冲动。换句话说,系统2负责人们的自我控制。
在“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这个心理学实验中,自主反应和控制这种反应的意图之间就是存在冲突的。这是一种视觉错觉。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够充分理解系统1 的自主性以及系统2所代表的印象和信念的区别。
当测量了这两条线的长度之后,你的系统2,即你称为“自我”的意识体——就会有一个新的信念:你知道这两条线是等长的。当被问及它们的长度时,你也会如实说。然而,你肉眼所见的依然是下面那条线比较长。你选择相信测量的结果,但无法控制住系统1带给你的直观感受,即使你知道这两条线长度相同,但是仍然无法把它们视为等长的线。想要消除这种错觉,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你再看到两条平行线,并且线的两端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箭头时,必须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要贯彻这一规则,你必须具备识别这种错觉模式的能力,能够回记起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但是,你眼中所见的两条线肯定还是一条长一条短。
然而,不是所有错觉都是视觉上的,还有思维方面的,我们将其称为认知错觉。老师告诉我们,过多关注一个有数次治疗失败经历的病人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一—正如平行线两端的箭头一样,会让人产生错觉。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位老师当时是在提醒我们,要提防病态的假象。没人教过我们如何体会患者的心情。所以我们的老师断言,我们对那位患者的同情心是不由自主的,这种同情心可能源自系统1。 此外,也没有人教过我们不要总是相信自己对患者的感情。这是一种认知错觉。我的老师教过我(系统2) 如何识别这种错觉,也曾告诉我切莫相信这种感觉,更不要依照感觉行事。
提到认知错觉,最常被问及的问题就是能否避免这种错觉。答案是不容乐观。因为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我们无法随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观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常常难以避免。我们不可能一直没有成见,因为系统2可能对系统1产生的错误毫无所知。即使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有所察觉,也需要系统2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和积极的运作才有可能避免。然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刻保持警觉性并不是一件好事, 想要这样做也并不实际。总是质疑自己的想法会使我们的生活非常桔燥乏味,因为系统2在代替系统1进行日常抉择时;总是耗时很长且非常低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妥协: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前文中曾提到过,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系统1和系统2是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
你可以将上述两个系统想象为大脑内部的两个人,他们有者各自不同的特征、能力和局限性。在书中我常会将这两个系统当做一些句子的主语,例如“系统2统计产品数量”。
在我所在的职业圈子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被视为一种过错,因为这种说法貌似通过一个人头脑中那两个小人的思维和行为去解释这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从语法上讲, 这个关于系统2的句子与 “管家监守自盗” 的句型类似。我的同事指出,管家的行为实际上就解释了现金的丢失原因,由此他们也很怀疑关于系统2的那个句子同样解释了算错产品数量的原因。我的回答是,这个短小的主动句认为统计是系统2所为,而且这个句子是一种描述而不是一种解释。这样的描述只有在你已经对系统2有一定的了解后才有意义。
尽管系统1和系统2是本书的主题,但必须要澄清一个事实,即两个系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只是我杜撰出来的角色。系统1和系统2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实体,没有错综复杂的组成部分,也不是大脑中某个固定的部位。 你有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在如此严谨的一本书中引进两个名字并不漂亮的虚拟角色呢?答案很简单,这两个角色很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些奇特的想法无法解释。一个句子若是讲一个客体(系统2) 做什么,则要比对这个客体及其特征进行描述更容易理解。换句话说,“系统2” 比“心算”更适合当句子的主语。我们的大脑,特别是系统1,似乎拥有一些特别的能力,能够构想和领会施动者的故事。这些施动者有其特有的特征、习惯和能力。 例如,你很快就会对那个监守自盗的男管家产生坏印象,认为他还会继续偷盗,而且你暂时无法忘掉这个人。这也是我对这两个系统语言所寄予的希望。
为什么将两个系统命名为系统1和系统2,而不是 “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 呢?原因很简单:说出 “自主系统”比说出 “系统1” 所需的时间长,因此会占用更多大脑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空间。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任何事物占用了大脑的工作记忆,都会削弱你的思考能力。 有了这两个虚拟的系统,便能更从容地思考有关判断与决策的向题,而你也能更轻松地读懂本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