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什么样的导师?
对于博士生,最重要的是教授和实验室, 因为专长教育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一个好的教授不仅能在学业上把博士生培养好,而且能够让博士生有一个极其开阔的视野,并且为他们今后一生的发展铺平道路。
关于导师的选择,除了对导师课题的兴趣之外,还需要看四个方面:导师对学生的态度、导师指导学生的水平、导师的年龄、导师的名气。 这四个方面的权重并不是相同的,这里已经按照相对的优先级进行了排序。
首先一定是关注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一定要找那些愿意真心实意帮助学生,愿意和学生平等相处的老师。 有些老师对学生非常好,就算是还没招进来的学生也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提供指导,他愿意和学生坦诚交流,会直接指出学生的问题,方便学生改进;而有些老师就是把学生当苦力,比较强势,不太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即便是亲手招进来的学生也比较敷衍。这种老师往往会招很多学生,采用选拔制的培养方式,学生招进来之后不太用心指导,全靠学生自我驱动。导师push不push倒不是非常要紧,有些时候导师push一些反而能多出成果,是好事情。
其次,是老师指导学生的水平,要找真的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的老师。 一定不要盲目追寻导师的实力。有些导师水平很高,但就是因为他们太厉害了,指导未必做的出色;还有些非常厉害的牛导,他们非常忙,会没有时间来一对一有效地对学生的科研进行指导。跟着这种类型的老师读研究生,除非他非常看重你,否则很有可能就是被甩给课题组下的其他老师,很少能有机会得到他的一对一指导,基本上就是挂个名。
第三是导师的年龄,一般来说,40岁左右是产出巅峰,50岁以后产出就会下降。不建议跟着70岁的老师,到了这个年纪一般也就不太活跃了,即便还有心做科研,创造力和产出也会下降。 另外,即便是最厉害的导师,年纪大了也难免和新兴的科研领域脱节,他们自己可能不太了解新兴的领域,要做领域里的科研可能只能依赖学生自己。
最后,找一个有名的教授,厉害的教授还是很重要的。跟着大佬,确实能学到比一般的教授比起来更多的东西。 至于怎么了解教授的知名度,一般外行人才会去看一些 google scholar 的数据。这个教授是什么层级的教授,应该是同行内评判的。如果是内行人,一般听一听报告大概就能辨别出,这个人未来是诺奖级、院士级还是普通教授,拿到这些荣誉只是时间问题,他的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应的层级。需要指出的是,不一定做的东西火、引用量大,就代表水平高。有些科研工作流量很大,有很多人都在做,引用量很高,但可能实际上并没有太高的实用价值;但有些老师做的东西可能没那么火,但是成果是真的进入了工程应用的,而且口碑很好,当然坏处就是很难做出新东西来。
不过话说回来,MIT比较好的一点就是,master期间可以先跟着一个导师,如果觉得不合适PhD还能换。对于选导师这个事情,我其实还不太着急,人算不如天算。很多时候都是看运气。和老师看对眼,愿意跟着他就行。这个事情就如同谈恋爱,所谓的很多标准在具体的人面前可能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