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拾记|年度总结|2020-2021学年

本文是笔者对2020年7月-2021年6月的个人总结,也是对2021年7月-2021年12月的展望。

序言

终于结束了焦头烂额的一个学期,结束了对我而言近半个学期的期末季。此时终于可以算得上是卸下了肩上所有的包袱,可以毫无顾虑地休息了。

很久以前就打算写这篇总结,因为自大二以来,繁复的专业课常常令我感到应接不暇,学期中在各种任务之间疲于应付,直到到了期末才终于有了一丝丝喘息的机会,但那时还得为了期末考试而奔波。这就导致了我在学期中根本没有时间真正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一年经历过的事,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不过好在这一切总算都已经结束了,因此这篇总结的写作也终于成为了可能。

我想,总结的意义便在于整理所做的事,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这一年的变化,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优劣势,并由此及时调整未来的规划。

不过如今站在大二结束这个时间节点上,真有些感慨万千。

一是感慨时间的飞逝。 仿佛前一秒钟,我还是那个欢喜地抱着录取通知书走进大学校园的孩童,现在却已经大学生涯过半,即将步入高年级,也逐渐开始适应成年人的生活。看似一眨眼的两年时光,却又真真实实地承载着这长达两年的点点滴滴。每次想到这里,总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辛酸——我们始终在默默无闻地长大(老去)

二是感慨恐怕留给我决定未来选择的时间恐怕是真的不多了。 第一次碰到这种感觉还是在一周以前。那个时候我去找连续介质力学基础课程的李植老师答疑,答疑结束之后,和老师聊起下个学期选修课程的事情。我和李老师说,我觉得我们院开设的概率统计课程太简单了,想去选修内容和难度上都更深一些的国家发展研究院开设的概率论。没想到这却招来了李老师的驳斥。

      他的话大意如下:我感觉你现在的选课还是有些盲目,你开学马上就三年级了,现在的你应该尽早确定自己的方向,以后所做的事都应该为了这个目标服务,不要去做多余的事,这才能够为你节省时间。如果你还是低年级的本科生,我一定会鼓励你这么做,因为那个时候你还有充足的时间成本去尝试。我们院开的概率统计虽然简单,但简单也有简单的好处,能够为你节省时间,让你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如果你现在还不开始思考未来想做什么,那就是在逃避现实。

从李老师的办公室回来以后,他的这番话在我脑海里中久久萦绕。我才发现,整个大二下学期我都处于疲于应付课程任务的状态,完全没有去做任何关于未来的规划。我也才意识到,就在下个学期,也就是大三上学期,我就必须决定选择保研还是出国了。不仅如此,在结束了期末季之后,和身边的同学聊天时才发现,周围的许多同学都已早早地进了组,开始了科研。一些同学也申请了本科生科研项目,打算在其中大展身手。这时我才惊觉,至少在决定未来方向这件事情上,我已经被甩在了后面,恐怕现在应该要开始赶路了。

我也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我以前想的——学一些更深更难的基础课程来为以后打基础,这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呢?或许是,亦或许不是。更多的基础课程或许是可以使我具有更为深刻的思维底蕴,但现在,我似乎确实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完全按照兴趣选修课程了。

总而言之,未来这一年,不管怎样,我都应该需要做出一些不小的改变了。也许未来的一年,会是和前两年完全不同的光景吧!

回望

如果真的要说现在的我和一年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的话,我愿称之为,现在的我,相比一年前,多了一份对这个世界的敬畏。

升入二年级以来,逐渐开始摆脱GPA焦虑,真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期望,完全按照内心的喜好选课,在选课的时候尽量不考虑得分。也正因为此,才有可能看到,一年前看不到的东西。一年前,在大一写的一篇推送里,我曾天真地以为我就算去了信科、文科院系也能够快乐地生活。尽管这在现在我的看来,是很可笑的。

我以为我在数算B中取得了一个相对还算不错的成绩,就已经具备了还算不错的编程水平,殊不知数算B的那几道上机题,在程设面前,在参加过信息竞赛的OI大佬面前,宛若小儿科;我的记忆力明明应该算得上是很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却还想着能够在文科院系混得还不错,这多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妄想了。

这一年里,我逐渐意识到,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来自于你经历过的事,你的天赋,你自出生以来影响你的所有的一切。边界内是你的长处,你可以游刃有余,较为轻易地做出还算过得去的成绩;边界外则是你的短处或未曾涉及过的领域,跨出边界虽不能导致你寸步难行,但你在边界外行走,起码不会像边界内那么轻松。

正是这个边界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在边界之内做出还算不错的成绩已然很不容易,更别提跨越边界另起炉灶了。

但要找到这个边界也并不容易。这个边界的一部分是由过去的经历决定,而另一部分则由天赋决定。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这表现在,他们在往往在做之前以为要做的事很容易,直到做之后才发现与预期不一致,意识到要做的事其实并不容易。理想与实际在99%的情况下是不同的,尽管人们在真的开始做之前并意识不到。

我也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任何有价值的成绩的取得,都是日积月累的点点滴滴的努力换来的,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暴发户”存在的概率微乎其微。想要在任何领域做出一点还算突出的成绩都是不简单的。

每份有效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都会真实的成为你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人能夺走。

《新伦理学》的作者王海明也曾指出,幸福实现的五大规律是:才(天资,把握你的天资,认识你的天资),力(在具备天分的领域中持之以恒的努力),命(适当的机遇),德(具备美德),欲(适当的欲望,不寡欲,不纵欲)。这五个要素俱全,才能使一个人成就大事,或者拥有一生的幸福。由此便可看出想要做成一件事有多难了。

以上种种,都成为了我的这种敬畏心的来源。

另外,大二还有一点深刻感触,是关于文字表达能力。工学院老师的讲课风格相差很大,同学们对他们讲课水平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同学们上课的体验,影响了他们对于主讲教师讲课水平高低的主观评价。

基于长期的观察和任课教师的交流和观察,我觉得影响因素最主要的有三个——教师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否使得学生理解课程的内容和逻辑)、教师上课富有激情的程度(能否有效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课堂的生动程度(能否使得学生注意力长期集中)。

一般而言,教师若能在以上三个影响因素中,有两种做的还不错,那么他主讲的课程,至少在讲课水平上,就已经能被称得上是所谓的好课了。

不过在以上三点中,我觉得最难得的还是第一点,我觉得做到第一点是最不容易的。首先,想要把一件事情像讲故事一样按照逻辑顺序从头到尾理清楚,使得自己能够理解,就已经需要较好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相当的时间了;其次,仅凭语言的交流毕竟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想要清楚地表达想法,还有要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文字的使用、词语的使用,都很有讲究,只有恰当的词才能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文字使用的不当,不仅常常会词不达意,甚至造成曲解、误解;最后,讲课毕竟也不是著书立说,讲课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供演讲者组织语言、寻找较为合适的词让演讲者表达其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这就很考验演讲者的日常沟通能力了。

我也曾遇到一些老师,书写的很好,但上课却会使人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不过这个学期我还非常有幸的遇到了另一个老师——连续介质力学基础的李植老师,我觉得他在文字表达这方面,是我见到过的所有老师中做得最好的。他曾翻译过很多教材,例如卓里奇的《数学分析》和谢多夫的《连续介质力学》。期中期末去李老师办公室答疑的时候,还在李老师办公室里看到几本厚厚的物理学名词解释词典和名词辨析词典。而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李老师也努力在把他的这手“绝活”传授给我们。他的每次作业中都有名词解释,正是这个题目,让我学会了怎么去对一个名字做出解释和定义。 李老师也是那种特别重视教学的老师,每次作业都是他亲自批改的,几乎每次作业都会指出我们表述不当的地方。李老师恰当的反馈,能够促使我们反思,并由此提升写作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决定讲课效果的因素也不仅仅只有授课教师的文字表达能力,我也见过一些老师使用制作优美的PPT,课堂上使用动画,来辅助学生理解上课内容,最后也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教学效果。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了,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这一年也还有许多其他感悟。例如变得更加乐于尝试,进入全新的领域,卸下所有防备,是自己融入其中,让它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并由此重新组装自己的知识架构;做一些新的事,例如帮老师校对讲义,获得一笔数额不小的稿酬,和不同的老师交流,选修不同领域的课程,由此对各种不同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自己在大多数时候变得更加宽容,也更加随性,遵循内心的选择做事;因为阅历更多,在经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人与人的差异,因此也变得更加理解自己了:例如发现自己在本质上还是个速成型选手,并不擅长中考和高考这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拼仔细的考试;例如发现自己还是比较喜欢逻辑链较长的思考方式,并不喜欢急功近利,也并不喜欢较快的生活节奏(当然,我也确实挺懒的)……

现下似乎也只能想到这些,不过想要把一年的经历完整写在一篇短短几千字的文章里似乎也是比较困难的哈哈。尽管以后的念想必然会与现在有所差别,甚至天差地远;但在二十岁快要来临时,不妨还是把它们都记录下来。日后倘若有心回翻这些文字,再走一遍当下正在行走的路,恐怕那时也多半也会嘲笑如今年少无知的自己,这似乎也是件有趣的事。

一点点感慨

回忆了这么多,回想起这两年的经历,心中总有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在打转。是的,如今的我,早已和两年前面目全非。跨入北大校门的这两年,被北大的校园文化——她那在全国范围内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独特的人文情怀以及浓厚的基础学科氛围重新解构、铸造、打磨,然后真正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实在收获了太多。可以说,自从来到这个地方,我便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这里也不是无脑地吹捧,只是感慨这两年经历带给我的变化。坦白的说,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没来这儿,倘若是另一种选择,我会变成什么样。两年所涵盖的变量实在太多,以至我完全无法想象,倘若我身处另一个平行时空,做出另种选择,会是怎番模样。人啊,终究在大多数时候还是被环境所改变。

很多时候也在感慨,也许唯有在将自己的幻想一件件打碎之后,才会更爱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也才会更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但在大多数时候,我似乎没有这个机会。对我来说,我所拥有的最大的筹码,就是基于过去的经历的对自我的探查与了解。我所能做的,仅仅是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对于自己可能相对较优的方案。

于是也许只能做一些妥协了: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想做什么,甚至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但是我想,对我来说,从今往后,以后的我只要比现在的我更知道自己更适合/擅于/乐于做什么也就够了。

关于这一年的选修过的课程的一些总结和思考

二年级第一学期

数学分析(三)

      数学分析(一)(二)的后续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极大程度上地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我开始能进行逻辑链较长的思考。

理论力学

      重拾了一遍高中物理竞赛的力学框架,在学习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课程之后重新认识理论力学这门课程,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刚体运动学部分学到了之前没学过的一些东西。

常微分方程

      系统地学习了常微分方程理论。从此对常微分方程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求解层次。

数理逻辑

      系统地学习了古典逻辑理论。极大程度上地改善了逻辑思考能力,对于逻辑更加敏感,建立了对于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的正确的直觉。这门课程,我认为是这一年对我影响最大的课程。

集合论与图论

      集合论与图论初步,学完了也感觉没学会啥(学的太快,考完都忘完了)。

逻辑导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热学

      划水课(花费精力较小),但毛概的论文还是多多少少锻炼了一些写作能力的。

二年级第二学期

材料力学

      固体力学的启蒙课程。所使用的数学比较简单,但却建立了一个比较具象的固体模型,使得我对固体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材料力学实验

      学习并应用LATEX拟写了6篇实验报告。

高等动力学

      重拾了一遍高中物理竞赛的框架,在学习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课程之后重新认识高等动力学这门课程,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刚体动力学、分析力学部分学到了之前没学过的一些东西。

程序设计实习

      系统地学习了C++,并且接触了一部分算法的思想。这门课程在极大程度上地提高了我的编程能力。

数学物理方法(上)

      系统地学习了复变函数,分布理论(δ函数)、一些简单的泛函分析概念与变分法初步。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张量,连续介质的变形理论。流体力学与弹性力学初步,为后续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受到了来自文字方面的训练,学会了如何清晰、明确地表达一个概念。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张量,连续介质的变形理论。流体力学与弹性力学初步,为后续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受到了来自文字方面的训练,学会了如何清晰、明确地表达一个概念。

计算方法

      一些基于计算机的数值求解方法。理论讲的比较浅显,以掌握之前所学数学理论的数值求解方法为重点。(学的太快,以后用到的时候再复习吧)

近代物理、体适能、高级英语口语

      划水课(花费精力较小)

二年级暑期学校

工程科学中的应用分析

      正在经历中ing……

结语

最后的最后,送给自己一句话,希望自己在迷雾重重的未来里始终能够坚守:

      远离功利之心,淡化外界因素的影响,专注真正有价值的事业。

致谢

特别感谢某不愿透露姓名的wwh为本文拟写的赠言:

      整个人生是一场不知终点的奔赴,而年轻的好处恰恰就是有足够的时间来寻找和摸索一条热爱且契合的路。

      时间是个神圣而残忍的家伙,它以不断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方式,昭示着它的存在与不可捉摸。

      然而就像他自己说的,幸福意味着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想来,觉着这一年里,他大概是个幸福的人。


There is only one tru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京ICP备2023000976号-1